電網安全與電業改革

經濟日報 名家觀點

電網安全與電業改革

許志義/中華大學特聘教授、台電前獨董(台中市)

111年4月15日刊登於經濟日報 名家觀點

經濟日報

「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説明(以下簡稱總說明)」於3月30日公布後,各界批評聲浪不斷。惟個人曾借調三年政務官,且長期任教於國立大學,深知公部門的慣性(inertia)不易驅動。此一「總說明」,能在短時間內整合政府跨部會的意見,對外公告,形成公私部門公開對話平台,符合公民審議與課責義務(accountability obligations),值得予以肯定。

綜觀「總說明」所涵納的內容與方向,大致與國際接軌。惟配套措施與行動方案,包括營運模式,尚待進一步待補充。茲針對電力部門應有之配套因應方案,具體說明如下。

在「電源端」,若台灣電力市場再生能源占比年平均高達70%,則離峰時段,尤其連續假期如農曆年/清明/端午/中秋之再生能源發電比率很可能高逾100%,確實增加大停電之風險。

此時,需有完善配套措施,方可因應。亦即,台電2021年7月1日正式掛牌營運的「電力交易中心」,需加大力度,廣納各種「虛擬電廠」之「另類電業」,鏈結各方利害關係人,藉「共享經濟」確保穩定供電,共創「多贏」。但目前每日的交易量,連100MW(百萬瓦)都不到,完全不符合台電規模之比率原則,難怪會有517分區輪流限電事件。

關鍵點在於:需參照先進國家作法,提供合理誘因(公平競爭之市場結清價格),充分反映「發輸配售電」的迴避成本(avoided cost)。尤其在供電吃緊時刻,宜仿效美國聯邦能源管制委員會第825號行政命令所制定,係以「社會缺電成本」做為電力系統「穩供」服務者(另類電業)之對價報償。

在「電網面」,北部大型電廠之「開關場」,應預留空間給離岸風力發電系統,將來能對接併聯,以彌補北部用電缺口。

至於配電調度中心(DSO),因能直接調度分散各地各角落的眾多「微型綠電」,並更加精準預測其發電,提供其原本應享有但卻被長期忽視的「備轉容量價值」誘因,這是中央電力調度中心之職能上,所無法企及的。所謂「尺有所長、寸有所短」,乃是智慧電網重要配套。在此情況下,台電發輸配售電力系統之整體規劃邏輯與程序,必須大幅修正與調整。這工作必須現在即著手。

在「用電端」,需加速布建智慧電表,搭配時間電價提供誘因,才能達成一部分智慧節電、提升減碳效率,並進一步激發出更多「微型綠電」。

台電近年發生多起大停電事故,每一次其實都是珍貴的教材: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。台電責無旁貸,需系統化全面調查、深入了解歷次停電之缺電成本,並對外界公開。一方面作為電力系統可靠度之規劃基礎;另方面也是負載管理最重要的依據,不宜錯失時機及責任。

再生能源間歇性問題,表面上是痛點;骨子裡,反而因當代Al物聯網科技之應用,可有效鏈結各種「另類電業」,共創整體社會更緊密的合作關係與更高的互賴價值。參證先進國家實績(如孤島電力系統的愛爾蘭),高占比再生能源是可行且必然的。

惟台電公司之國營獨占組織太過龐大,內部雖人才濟濟、高手如雲,但行政決策流程冗長、交易成本太高,實難以快速回應行動網路「平台經濟」當道的時代環境需求。政府宜仿照日韓歐美澳紐「廠網分離」定律,按既定時程表落實推動,才能讓智慧電網真正轉型為Web2.0。亦即,電力穩供責任不再由台電一條鞭包辦,而是轉型「由所有傳統與另類新興電業藉市場誘因與共享經濟」,合力回應並確保穩定供電的社會期待。

(作者是中華大學創產學院暨企管系特聘教授、台電前獨董)

回應已關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