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數位人才大未來

哈佛商業評論 2020年3月號

台灣數位人才大未來

許志義 Jyh-Yih Hsu

春節期間與矽谷回台過年的學生見面,他在金融保險公司擔任FinTech資料工程師。談起美國大數據分析的就業環境,令人印象深刻。

據他描述,在「5G+AI」趨勢下,矽谷灣區的台灣年輕人,十個大約有八個在數據及軟體業工作。以數據產業來說,年薪約十到二十萬美元再加股票,鮮少加班,且有些企業可彈性在家上班。工作類型大致上分為:

資料工程師(Data Engineer):主要負責資料蒐集、編譯、清理、整合、儲存之資料庫建置,給各利害關係人使用。

資料分析師(Data Analyst):主要從事資料庫之分析與應用,提出「亮點」以大數據回應公司主管之問題,製作統計報表且將資料視覺化,例如:以Tableau製作圖表,或地理圖資系統(GIS)之應用。

資料科學家(Data Scientist):主要聚焦於資料探勘與模型建構,與各種演算法之應用,找尋最適化解決方案,例如優步(Uber)路線最佳規畫。

資料架構師(Data Architect):需全面理解企業目標與員工核心能力,以及相關技術前沿,界定資料庫及其應用領域之整體結構性關係,是建構大數據資料庫的靈魂人物。

資料科學家通常需博士資格,而資料架構師則需多年實務工作經驗。至於數據與軟體人才的培訓,除了正規學士與博碩士的科班訓練外,亦可藉由報名密集訓練90至180天之魔鬼訓練營,加上自主學習,從網路付費大數據課程(如Udemy)或知名大學「磨課師」(MOOCS)相關開放教學等,在家自修自律達一定程度,並積極尋求實習或專案以累積實務經驗,有機會獲得大公司或新創公司的青睞。

至於求職,除自行投履歷外,亦可由獵才公司安排電話面試。第二關則為網路面試,應試者與業主(考官)同步視訊交換電腦畫面,由幾位考官輪翻出題,應試者即時在電腦上操作軟體程式答題。在此情況下,應徵者之才能一覽無遺,假的真不了!

這些數據及軟體工作,幾乎都是物聯網「資料革命」下之產物,來自許多獨角獸跨國企業或AI公司,當然也包括網路巨擘FAAMGT,主要領域有金融、保險、能源、廣告、行銷、醫療、分子生物、基因工程、智慧城市與交通等。而從事此類工作的,許多是自主學習的「斜槓」青年。

比方我這位學生,國內大學唸土木工程。畢業後,赴美取得工程碩士。找到工作後,經過三年自學,再轉行數據業。

數據已成為當今比石油更有價值的資源。台灣年輕人素質佳,雖然國內缺乏矽谷創業生態圈及就業環境,薪水偏低是不爭的事實。但是微軟、Google、亞馬遜,皆來台設立研發總部攬才數千人。足見我們應善用大數據分析於台灣強項領域之智慧製造、智慧醫療、智慧農業等,例如:機器故障診斷與預測性維修、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基因重組與改造工程等,都是充滿機會的新興領域,值得把握努力!


 

(原文刊登於2020年3月號 哈佛商業評論)

回應已關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