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選民愈來愈精

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文章

當選民愈來愈精

許志義/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所教授

108年12月25日刊登於中國時報第A14版時論廣場

1081225中時時論廣場

「選擇比努力更重要」,這句話對於每4年1次的大選而言,確實如此。重點是:選前應如何盡可能地公開揭露充分的公共利益相關資訊給選民?

實際上,最節省社會成本且符合整體國家利益的做法是:除了候選人應該提出系統化、結構化的具體願景與政見之外,中選會及媒體平台責無旁貸,應提供候選人相互辯論的場域與報導,縮小資訊不對稱的落差,讓選民能夠以最經濟的時間做出最正確的選擇。

俗話說:不怕不識貨,只怕貨比貨。「聽其言、觀其行」,台灣選民在歷經多次大選洗禮後,心中自有一把尺。許多人已越來越聰明,轉而成為所謂的「中間選民」,不分顏色(或稱可藍可綠)。

尤其是年輕的新世代選民,莫以為他們初入社會,閱歷不深,容易討好或糊弄,實則不然,畢竟最擅長運用網路蒐尋及交換資訊的正是年輕人。

這次大選多次被拿出來針鋒相對的「能源政策」,在12月15日8個政黨國會不分區代表辯論會、18日總統候選人及20日副總統候選人政見發表會結束後,就有團體針對各候選人的政見做成「即時政見評比懶人包」,也有社群平台或自媒體直播主針對各候選人的政策主張或談話,逐句比對,做出了「勝敗表」或「攻略文」。

民主制度的基石及其可貴處在於問責,這是提振當前台灣政治風氣的核心要務。未能問責,就不可能落實公平正義。平心而論,先前兩場總統及副總統候選人政見發表會的表現,尚有不少改善空間。

事實上過去25年來,台灣已經接連錯失數位化科技所帶來的網路革命、行動革命,以及資料革命,而今已到了人工智慧革命的關鍵時刻,台灣在全球數位化進程中嚴重落後,幾乎從數位國家地圖上消失,國家領導人回顧這25年來,豈能無惕乎?

今天台灣面臨的嚴肅課題是:如何把既有的各行各業,包括政府及非營利組織的傳統系統變得更有效率,同時也要引進更有效率的新系統,如「輕資產、重數據」的獨角獸科技。未來3位總統候選人應該提出具體政策,闡述如何緊密串聯這看似衝突、實則互補的兩種系統生態。 4年1次大選,不僅為產生總統、副總統及國會議員,更重要的是,藉由候選人政策治理之論述,凸顯並凝聚台灣當前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與發展策略,由選民共同推出值得信賴的國家「代理人」,領導國人向上提升,與時俱進。

我們期許接下來的總統候選人政見發表會及辯論會,3位候選人能真正端出亮點,展現領導人應有的高度,勿譁眾取寵或撕裂族群,尤其不宜有歧視性言語,低估了台灣選民的智慧。

(作者為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所教授)

(原文刊登於2019年12月25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)

回應已關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