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G+AI落地元年,企業如何創新?

哈佛商業評論 2019年4月號

許志義 Jyh-Yih Hsu

今年號稱「5G+AI」落地元年,亦即人工智慧物聯網(AIOT)之普及實現;AI藉由IoT廣集數據進行深度學習之訓練,而IoT則依據AI建構之思維邏輯做出普及運算(ubiquitous computing)下之最適決策。

從1月初拉斯維加斯的CES大展,延伸至2 月底西班牙巴塞隆納的世界行動通訊大會,尖端廠商無不大秀5G 與AI 各領域殺手級應用,包括機器人、自駕車、智慧製造與零售、擴增與虛擬、乃至混合實境等。由諸多亮點可見,5G + AI 正快速改變人類食衣住行育樂、產銷人發財各個面向。面對此浪潮,台灣如何因應?

首先,除了積極攬下相關領域供應鏈訂單之外,各產業經理人的思維必須跨越硬體的局限,深切體認到AIOT 架構下,資料傳輸已無死角,頻寬速度不是問題。在此情況下,使用者體驗將爆量出新的元素、內容及界面。傳統企業勢將面對新的顛覆性創新能力的競爭者。當前唯一的出路就是勇於迎接「虛實合一」大趨勢,適時引進數位科技與巨量資料的應用,包括智慧製造執行系統(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)、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等,將生產或服務價值鏈的人、機、料、單,在行動裝置上即時同步雙向進行可視化管理,包括偵察、預測、診斷、控制、最適化。

其次,「大數據」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然資源!各式各樣的資料不但取自雲端, 更來自於霧運算(Fog Computing) 與邊界運算(Edge Computing)。顯然地,5G + AI 會逐步從雲端移向終端,舉凡機器設備及各零組件之故障診斷、精度補償,乃至於預測性維修(predictive maintenance),會徹底改寫產業營運模式的傳統圖像。台灣產業轉型與升級,必須藉物聯網巨量資料分析取代低階勞力,轉而引進具有大數據應用能力與領域知識(domain knowledge)的高階人才。

再者,產官學各界應促成具有深度與廣度之跨領域對話、交流、合作及創新,例如電子光電與健康醫療跨域、機械電控與資訊工程跨域、再生能源與儲能電動車跨域、農業生技與資訊應用跨域等,都必須有賴T 型(雙領域)、甚至丌型(三領域)專業人才來統整異業結合與聯盟。連帶地,人才「選用育留」的方式,也必須隨之改弦更張;而高教體系之科技理工學程與人文社會領域之交流合作(如史丹福大學3月18 日成立的「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院」),益顯其重要。

最後,資訊安全與隱私也隨無數端點之連網,成為更嚴峻之課題。如同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「天眼行動」(Eye in the Sky),一隻仿真小昆蟲就足以監控他人之行蹤,誠令人匪夷所思!唯從正向思考,這也將帶來更高產業價值的市場需求,值得重視與掌握。


(原文刊登於2019年4月號 哈佛商業評論)

回應已關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