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缺電成本訂定雙贏電價,能源資訊平台、能源簡析

以缺電成本訂定雙贏電價,能源資訊平台、能源簡析

  • 出處:國立中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
  • 年份:2016
  • 作者:許志義
  • 分類:能源經濟
  • 報告類型:能源簡析
  • 中文關鍵字:缺電成本

壹、用戶缺電成本的意義
缺電成本係指當電力供應中斷,導致停電或限電,為社會帶來之損失成本。一般而言,缺電成本高(亦即缺電容忍度相對較低)之電力用戶,當電力供給匱乏時,願意付出較高之價格購買電能,或願意投資較多資金以避免電力中斷;反之亦然。

事實上,同一個電力用戶能承受的缺電成本,經常因時因地而異,不能概括而論。舉例來說,某人在晚上進行緊急手術,此時醫院手術室的用電,如果遇上斷電,其所承受之缺電成本影響,可能是某人生命能否延續。相對地,同一個人剛吃完晚餐,正一邊轉著電視機遙控器一邊打盹的人,根本不必擔心被停電了,反而能安心好睡,甚至因此而節省了電視機的用電支出。由此可見,缺電成本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有天壤之別。
基本上,缺電造成之電力用戶損失可分為三大類:第一類為直接經濟成本(direct economic costs),包括產量減少、重開機成本、機械設備折損及原物料損壞。第二類為間接經濟成本(indirect economic costs),包括貨款被延遲支付、因缺電延遲出貨而減少產品或服務之市場份額。第三類為社會影響(social impacts),包括因缺電可能造成健康與安全之損害。

再進一步言之,缺電種類之外在差異,也可能會顯著的影響用戶缺電成本,包括:缺電事前是否先行通知電力用戶、於缺電發生時間點多久前通知電力用戶。若電力供給者可於缺電發生前,預先通知用戶,給用戶充分的準備時間,調整作息,則電力用戶通常可以降低或避免缺電損失。

隨著資通訊科技與智慧電網之發展,電力供給端已可及時傳送訊息給電力用戶,而且電力用戶亦可委託第三方(third party)協助管理其電能,例如:能源服務公司(Energy Service Company, ESCO)、用戶群代表(Aggregator)等,更精準掌握如何在適當的情境與時機(如上述看電視睡著的案例),減少不必要的電能浪費,或者加裝智慧能源管理系統,藉由App應用程式遙控家電設備啟停,甚至事先進行預測模擬,或是設定最佳化系統操作,亦非難事。

貳、分級電價之設計來自用戶缺電成本
至於分級電價,則指電力事業根據用戶的用電需求特性,將電力供應依照其品質屬性,加以區分成不同等級的電力產品,參酌供電成本數據,設計一套具有多種不同供電可靠度等級之電價結構方案。通常,供電可靠度越高的方案,其等級愈高,電價也相對越貴。而每一個不同供電可靠度,都有相對應的電力負載管理方案或需量反應方案,提供電力用戶自行選擇。這種分級電價之目的,不但可藉由提供合理誘因,促使電力用戶有效節約並管理其電能使用型態,達成改善電力負載率(Load Factor)的目的。更重要的,還可以有效降低發電設備閑置的備用容量(Reserve Margin)與備轉容量(Spinning Reserve),促進整體社會電力資源之有效利用。
Chao (1987)提出經濟模型,將電力產品根據其品質之不同,以電力可靠度為代表,進行產品差異化(differentiate)分析,並藉由理論模型與實證應用,推論出以分級電價進行有限的電能資源配給(rationing),將比單一供電品質之固定電價下,隨機配給(random rationing)稀缺之電力資源,更具經濟效率。

此外,Todd and Oren (1993)將電力公司提供之「事前通知」缺電類型,納入產品差異化之分級電價模型分析架構中。其結論證明,是否提前通知電力用戶缺電之時間長短,將影響社會資源最適配置之不同結果與分級電價費率結構。

參、缺電成本可供電力公司規劃最適供電可靠度
電力供應系統可藉由用戶端缺電成本的高低,規劃電網的最適可靠度,並進一步設計符合公平與效率的分級電價方案。依據缺電成本所設計之分級電價方案,即是藉由電力價格訊號為誘因,誘導電力用戶在理性自我評估可承擔之缺電損失下,選擇最適供電可靠度之電價方案。在此情況下,分級電價可以達成電力資源最適配置效率(allocative efficiency)。亦即,針對不同用戶量身訂做的用戶邊際成本(即缺電成本)恰等於其邊際收益(即相對較低之電價結構)。

換言之,當電力系統因發電容量不足而有缺電風險時,電力公司通常可事先預知,宜藉由分級電價因應電力系統緊澀時段。其基本概念,係將電力系統緊澀時段,予以訂定較高之電力價格,若電力用戶偏好穩定之電力供應(亦即電力品質較高),即使價格較高,亦會購買電能。反之,電力用戶偏好較低之電力品質服務,則會避免於高價時段購買電力,或者參與電價相對較低之需量反應方案(亦即供電可靠度相對較低),藉此獲得電價優惠。

隨著先進讀表基礎建設(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)之完善,智慧電表(smart meter)之普及,電力公司亦推出尖峰回饋電價(Peak Time Rebate)、關鍵尖峰電價(critical peak pricing)與即時電價(real time pricing)等,供不同需求之消費者選擇。易言之,根據電力用戶對於不同電力品質之偏好,電力市場參與者可根據電力數量屬性、電力性質差異、電力交付差異等,推出具產品差異化之電力商品,並根據差異性採取分級電價。

總之,分級電價之設計重點在於,針對不同用戶群之需量反應方案,包括每月短時間暫停用戶端之部分用電容量、每月暫停次數之頻率多寡、每次暫停時間之長短、是否有事前通知及通知時間之緊廹與否,觀察這些變數對於用戶參與需量反應方案所造成的缺電成本,若是低於電力公司在上述各種不同條件下的供電成本,則依據這些因素設計出分級電價,此對於電力公司與用戶乃是一種「雙贏」的電價,對於整體社會效益有所增進提升,值得積極推廣。


參考文獻
1. Chao, H.P. and R. Wilson (1987) “Priority service: pricing investment and market organization,”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, 77, 899-916.
2. Todd, S. and S. Oren (1993) “Priority pricing of interruptible electric service with an early notification option,” The Energy Journal, 14, 175-196.

 

 

回應已關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