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智慧也能成為詩書畫三絕?

哈佛商業評論─數位版文章

人工智慧也能成為詩書畫三絕?

許志義 Jyh-Yih Hsu

人類與電腦的關係,應朝向互助合作,而非取代或競爭。

對聯、詩詞、書法等藝術創作,一度被視為人類獨有的創作能力之展現。但如今,機器人手臂可以寫書法、應用程式(App)可以寫對聯,微軟已有對聯自動產生器。甚至可以讓使用者輸入自己的姓名,自動產生嵌名聯、藏頭詩,不僅平仄準確,而且只消再按一次產生鈕,立刻可以重寫,例如IBM的「偶得」應用程式,利用人工神經網路學習數萬首唐詩宋詞,能處理對仗與韻腳。

AR0007935

更引人注意的,微軟開發的人工智慧「小冰」,也已在2017年5月19日,舉辦第一部原創詩集《陽光失了玻璃窗》發表會。小冰曾經主播氣象、擔任過歌手與記者。這一次,她在「背誦」1920年以來519位中國現代詩人,包括徐志摩、胡適、余光中等人的作品後,經由一萬次的迭代學習,每一輪僅耗時0.6分鐘,一百個小時後,她有了創作現代詩的能力。若讓人類讀這些詩一萬遍,約需一百年,而且未必都記得住!更何況小冰在極短時間內,做了數萬首詩,從中挑出139首結集出版。

無獨有偶,微軟與多家荷蘭博物館合作藉由人工智慧和 3D 列印,模擬出已逝世四百年的荷蘭著名畫家林布蘭全新肖像畫作「林布蘭再世」(The Next Rembrandt),幾可亂真。除獲得2016 年坎城創新科技獎外,還可藉此技術重現因天災人禍而遺失的或修復破損的畫作與藝術品。

更誇張的,2018年初網路上出現了「人工智慧換臉」(Deepfakes)大量影片,例如,知名電影「變臉」男主角尼克拉斯.凱吉(Nicolas Cage)居然換臉成為女演員。甚至政治人物與社會名流,都成為受害對象。而隨手可得的各種換臉App,更成為熱門話題,並開啟人們對程式設計新領域的興趣,例如Deepfakes的FakeApp,是以Google發展的開放原始碼機器學習函式庫TensorFlow為基礎而打造。隨著「換臉」熱潮,這項開源工具也吸引更多人注意。

到底人工智慧為什麼這麼厲害?

因為當前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的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,可將原本非結構化的資料如文字(詩詞)、影像(人臉)等,轉化為電腦能夠辨認的人類意識情緒及心理感知元素,甚至能夠進一步模擬、合成、篩選出新的各種更多元狀態。這些狀態代表了非結構化的創作根源,透過大數據蒐集、演算與重組,可模仿出擬真的人類創作。

但以上述的AI創作例子,若仔細體察,不難發現電腦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的「創作」,不但匠氣頗重,甚至有些語意根本不合邏輯,例如,「偶得」App的詩句,雖然平仄中規中矩,但有不少拼接不合邏輯的文句,意境與字義頗為突兀。至於「小冰」,從網路上流傳的幾首新詩來看,也是「離離落落」(台語發音,意指品質不高),難怪被評為「小學生的新詩水準」,更遑論那些未被選入詩集的更多作品了!

雖然「小冰」持續發表新詩,累積更多大數據之後,2017年8月19日網路上轉貼的新作「全世界就在那裡」,包括另外兩首「生命的顏色」、「冰雪後的水」,略有進步。但仍然是一種「演算組合+人工篩選」。也就是說,仍舊需要依賴人工篩選產出的結果。由此可見,當「技術」幾乎無所不能,真正偉大的「藝術」與創新能力,仍然是難以取代之人類最珍貴的資產。

更進一步解析,舉凡在下棋玩牌、電腦遊戲、影像辨識等,有明確答案(如勝負對錯)的領域,人工智慧確實比人類更厲害,而且已從人工輔助訓練轉為自我訓練學習,只要數據量夠多,就可凌駕人類。然而,在創作藝術表演領域,AI 不但無法享受醞釀創作過程中的驚喜與原創能量,而且其自我訓練過程中,仍須人類協助進行篩檢,這就是當前電腦機器人的局限。

總之,人類與電腦的關係,應朝向互助合作,而非取代或競爭。在工作方面,繁瑣、高重複、低變化的任務,例如行政作業,即可交付電腦與人工智慧;而人類可更專注於真正的創造性思考、批判性思考、好奇心、同理心等,聚焦於更深層的心靈活動。如此分工合作之下,也將孕育出更適合創新的環境,人類在各領域或許也會有大幅突破。不但能避免被機器與電腦取代,彼此還能創造出更正向的成果。


 

(原文刊登於2018年05月05日哈佛商業評論)

回應已關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