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比特幣2009年至今暴漲逾兩千萬倍?

哈佛商業評論─數位版文章

為何比特幣2009年至今暴漲逾兩千萬倍?
許志義 Jyh-Yih Hsu , 洪宜琳 Yi-Ling Hong

比特幣2009年至今暴漲超過兩千萬倍,成為投機與投資首選標的。究竟背後的影響關鍵,根源何在?從經濟角度分析,加密貨幣的漲跌,仍不超脫以供給和需求決定市場價格的核心邏輯。以下從經濟面、政策面,以及科技面逐一探討。

 

近來加密貨幣(cryptocurrency)與虛擬貨幣(virtual currency)頗受熱議,其中比特幣2009年至今暴漲超過兩千萬倍(2017年12月間,CoinDesk報價最高點為19,694.68美元),成為投機與投資首選標的。然而,加密貨幣暴漲暴跌的特性,促使各國央行或相關單位相繼推出各種管制政策。儘管如此,中國大媽以及南韓大學生仍前仆後繼爭相押寶,毫不手軟。尤其2018年初,矽谷投資金童彼得.提爾(Peter Thiel)購入千萬美元比特幣,造成新一波的市場價格高峰;相反地,股神巴菲特合夥人孟格(Charlie Munger)則主張應避之如瘟疫,果然又造成比特幣大幅下跌,2018年2月6日,來到六千美元附近的價位。

究竟加密貨幣的真相為何?背後的影響關鍵,根源何在?從經濟角度分析,加密貨幣的漲跌,仍不超脫以供給和需求決定市場價格的核心邏輯。以下從經濟面、政策面,以及科技面逐一探討:

一、經濟面的「剛性需求」,為基本關鍵要素

加密貨幣相對於實體貨幣,目前存在競爭優勢,根本原因在於交易成本接近於零。透過區塊鏈在電腦網路上,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,任何人不分男女老幼,只要一個電子信箱或行動裝置,即可登記擁有個人專屬帳號及密碼,以極低手續費,即可在全球數以百計的交易所,進行匿名制或實名制交易。由於選擇性眾多,而且不受世界各國央行監管,成為特定族群行動支付的唯一交易通貨,例如2017年5月造成全球恐慌的勒索病毒WannaCry,就要求受害者以比特幣交付贖金。更有甚者,舉凡跨國交易的軍火商、販毒集團、走私貿易、規避外匯管制,乃至於洗錢避稅及各種作奸犯科者,更是倚賴各種加密貨幣,得以橫行。這種可稱為「剛性需求」(rigid demand)的加密貨幣使用者,才是真正造成市場價格大肆飆漲的關鍵要素。更何況,相對於傳統資本市場的股票與債券,加密貨幣既無所謂「內線交易」,也沒有市場派與公司派的爭辯,再加上匿名特性難以課稅,更凸顯了加密貨幣的競爭優勢。

此外,加密貨幣更有區塊鏈交易資訊透明、交易金額、時間幾乎無法竄改的特性。

儘管虛擬貨幣交易所受駭客攻擊的新聞層出不窮,甚至2017年12月,韓國比特幣交易所YouBit因此宣布破產,但相較於傳統資本市場的系統風險(如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),造成的全面性資產暴跌,甚至是單一國家貨幣貶值的市場風險(如2014年委內瑞拉幣玻利瓦大貶值),比特幣的風險仍小於價格暴漲的利益,例如以太幣和瑞波幣在2018年初的大幅飆漲,就是最佳例證。

比特幣市場交易的開戶數,可說是需求面的第二項關鍵力道,例如,2017年11月感恩節連續假期,全美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Coinbase新增開戶人數高達十萬戶。繼蘋果於2017年12月初公布《2017熱門App排行榜》後,比特幣價格隨後創下新高,排行榜名次一夕翻轉,Coinbase的下載次數直接擊敗YouTube、臉書及Instagram,奪下北美地區App Store被下載次數最多的app。這種從眾效應(bandwagon effect)主要是因為比特幣價格持續創新高,形成推波助瀾的效果。

二、供給面之力道不容小覷

就供給面來說,以比特幣為例,名義上固定在2,100萬枚,但比特幣在2017年,就歷經了約莫19次的硬分叉,包括比特幣現金(Bitcoin Cash)、比特幣黃金(Bitcoin Gold)、比特幣鑽石(Bitcoin Diamond)、比特幣上帝(Bitcoin God)等,核心開發者更藉由掌握分叉幣的供應,抬高市場價格。

截至目前為止,加密貨幣的種類高達1,500多種,且首次代幣發行(Initial Coin Offering, ICO)持續不斷擴充,因此長期來說,加密貨幣的總量不會被固定住,供給面的力道不容小覷。

有些企業也開始善用事件行銷。2018年,日本網路公司GMO集團允許員工可選擇以比特幣當作部分工資、美國老牌攝影公司柯達也進軍區塊鏈領域,推出柯達幣(Kodakcoin),甚至更有人開玩笑說:「現在只要和區塊鏈扯上關係,股價便能應聲大漲。」

值得注意的,2018年1月,美國數位貨幣專家Sirer的研究團隊指出,前四大比特幣挖礦機構,有大約五成的市占率,而前三大以太幣挖礦機構的市占率更是超過六成,顯示加密貨幣在挖礦過程中普遍存在壟斷現象,雖然一般大眾成為礦工無進入障礙,但往往與專業的挖礦機構站在不同起跑線上,無疑是與加密貨幣創立的初衷相互悖離,更加劇M型化社會的分化現象。截至2018年1月為止,全球已有7%以上的國家,把比特幣列為強制監管或非法的項目,政府規範加密貨幣交易的同時,也應充分揭露挖礦機構壟斷利得,落實社會公平正義。

1637年荷蘭鬱金香狂熱、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、2008年金融海嘯,都起因於人們大量投資未能創造營收的資產,導致資產價格遠高於內在價值,最終導致泡沫破裂,造成經濟大衰退。

2016年ICO開始流行,根據2018年1月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(EY)研究指出,ICO發行的功能性代幣(Utility Token)缺乏商業需求,代幣價格會被炒高,是投資人「害怕錯失」的恐懼(fear of missing out, FOMO)心理。在這種情況下,一旦泡沫破滅,投資人當然會血本無歸。

三、政策面由公部門與私部門相互主宰

任何公共政策對市場的影響力都相當顯著,虛擬貨幣市場也不例外。正向的案例至少有以下三者:日本早在2017年4月,承認比特幣為合法的支付方式,民眾可持比特幣在線上及實體商店消費,促使加密貨幣普及化;同年10月,俄羅斯總統普丁(Vladimir Putin)宣布發行官方數位貨幣,就是加密盧布(CryptoRuble),並擬於近期推動加密貨幣交易合法化;同年12月,芝加哥期權交易所(CBOE)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(CME)相繼推出比特幣期貨,為比特幣漲勢增添動力。

負向案例也不可勝數。2018年1月,中韓聯手對加密貨幣進行大封殺,南韓正式實施加密貨幣交易實名制,全球加密貨幣市值瞬間崩跌;同時,印尼央行宣布若用比特幣做為支付手段,將以違反國家貨幣法之罪狀懲處;除此之外,北歐最大的銀行北歐聯合銀行(Nordea Bank AB),考量加密貨幣難以受到全面監管,將於2月底全面禁止員工交易比特幣及其他加密貨幣。

2018年1月底,通訊軟體LINE宣布成立金融公司,預計將會提供加密貨幣、保險、貸款等金融服務,積極搶進金融科技這塊大餅;相反地,社群龍頭臉書卻宣布封殺加密貨幣,禁止刊登與ICO、二元期權(binary options)及加密貨幣相關的廣告,避免混淆民眾視聽。

另外,根據學生貸款重組機構(LendEDU)在2017年12月的調查顯示,超過五成的投資者,使用信用卡或簽帳金融卡購買比特幣,其中以信用卡支付的,更超過兩成表示尚未結清帳款。為此,美國銀行、摩根大通、花旗銀行、勞埃德銀行、蘇格蘭銀行、抵押貸款機構Halifax、MBNA 信用卡公司都相繼在2018年2月初,禁止客戶使用信用卡購買加密貨幣。同時,VISA及Mastercard兩家信用卡組織,也將Coinbase的加密貨幣交易分類,從「購買」轉為高風險的「預借現金」,顯示未來使用信用卡購買加密貨幣,將付出更高的手續費。令人諷刺的是,這無疑與加密貨幣去中介化的特性相互悖離。

四、「資訊財」特性造成市場傾覆,價格暴漲暴跌

加密貨幣屬於虛擬貨幣的一種,虛擬一詞包覆著資訊財(information goods)的特性,如傳播速度飛快、複製成本非常低、交易成本接近於零等。當社會上出現對虛擬貨幣不利的消息,網路資訊媒體各式各樣的評論便排山倒海而來,瞬間造成交易價格暴漲暴跌,出現實體商品不易出現的市場傾覆(market tipping)。本質上,諸如股票、期貨等流動性高且具虛擬特性的資訊財,都有市場傾覆的特性,更何況是有「假性需求」(artifical demand)的虛擬貨幣,市場上只要稍有風吹草動,往往造成暴漲暴跌的現象。

曾被評為全球最具金融影響力前五名的克里斯.斯金納(Chris Skinner)說過:「今天的銀行業只不過是透過位元和位元組來傳遞價值而已。」由此可印證,以區塊鏈為基礎的加密貨幣創新科技,終究會逐漸取代傳統金融支付工具,進入民眾日常生活交易中。

五、科技面應全面落實安全防護

根據2018年1月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的研究指出,ICO集資力道十分強勁,平均每分鐘吸金1,800萬美元,但部分ICO業者並未將程式做好安全控管,使得駭客不費吹灰之力便能竊取大量資金。值得一提的是,區塊鏈本身並不易被駭,由2014年Coinometrics的數據顯示,要達到51%電腦網格攻擊所需的成本,高達9.13億美元,未確實執行安全防護措施的交易所,才會是駭客覬覦的對象。2018年1月底,日本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check遭駭客竊取580億日幣的新經幣(NEM),日本金融廳認為,這是因為Coincheck安全保護措施不足,隨即做出行政處分,並要求對受害者賠償。新經幣為全球市值第十大的加密貨幣,面對駭客對加密貨幣虎視眈眈,相關業者鞏固交易平台的安全防護實為當務之急!

雪上加霜的是,全球市值第13大的加密貨幣─門羅幣(Monero)也成為駭客鎖定的目標。2018年2月上旬,英美約4,200個網站被植入惡意挖礦程式,不知情的網站造訪者便成了免費的礦工。除了比特幣、新經幣及門羅幣,其他加密貨幣也可能是駭客下一個獵取的對象,唯有強化資安防護,才是免於駭客荼毒之上策!

六、政府與其封殺加密貨幣不如導正

由於現鈔的交易成本太高,包含紙鈔的折舊、防偽技術的辨認、處理帳務的時間成本等。2016年,丹麥政府宣布停止發行新紙鈔,積極推動數位支付,其他國家也陸續跟進;台灣也應急起直追!在加密貨幣價格及相關技術趨於成熟穩定之前,政府與其封殺加密貨幣,不如積極導正,規範正當交易行為,並對獲得資本利得者予以課稅或實施交易實名制,才能遏止投機炒作者,濫用暴漲暴跌的特性興風作浪,也有助於加密貨幣邁向康莊大道!


 (原文刊登於2018年02月28日哈佛商業評論)

 

回應已關閉。